比艾滋病更可怕的是什么?
对于艾滋病患者,可怕的不是艾滋病毒,而是世人对于艾滋病的歧视。对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们来说,艾滋病更是灭顶之灾,因为这意味着升学,就业等前途将陷入一片黯淡,有的人甚至连学业都保不住。
高校成为艾滋病疫情灾区
近年来,我国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明显,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高校,都已不再是净土。
2014年,我国新报告的所有艾滋感染者和病人数量为10.4万,而2008年的数字是5.6万。增长了不到两倍。然而,同期高校学生艾滋感染者和病人数量,却翻了将近四倍,男男同性性传播已经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。
艾滋病感染者的困境
学业以及升学:据媒体报道,今年在江苏某211高校读大二的子铭(化名)已经被学校取消了保研资格,原本他还面临着失学的危险,原因就是被查处感染了艾滋病病毒。而这已经算是幸运的了,在天津和湖北等地高校,都曾发生过感染艾滋病的学生被逐出校门。还有高校更荒唐,将艾滋感染学生像非典患者一样隔离,进行电脑远程教育。
就业:相对于学业,就业是令艾滋病感染者们更加头疼的一个问题,目前《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(试行)》的确规定,艾滋病属于体检“不合格”,许多单位参照这一标准拒绝招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。
虽然我国《艾滋病防治条例》中明确规定,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、艾滋病病人。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、就业、就医、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。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,法律规定还是没有挡住歧视的大潮。
隐私泄露:隐私泄露,像悬在艾滋感染学生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。我国《艾滋病防治条例》中有明确规定:未经本人或者监护人同意,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、艾滋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、住址、工作单位、肖像,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。
客观上,大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特殊身份仍有被更多人知晓的可能性,因为卫计委与教育部建立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之后,感染者的身份信息,将会被直接通报给校方。
面对近年来正在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庞大群体,学校、疾控中心、教育主管部门,如何能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前提下,让每一个艾滋病感染学生活得尽量有尊严?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有法律的规定,还需要保护好患者的隐私,社会的理解以及认可,有时候,歧视比艾滋病毒更可怕。
- 相关文章推荐